清涧街道侯家庄:一个厂郊村的幸福轨迹
| 招商动态 |1970-01-01
NEWS
14幢五层住宅楼,高大封闭的文化活动中心,宽敞舒适的老年公寓,设施齐全的大型休闲广场,整齐划一的地下停车场,小区四周绿树婆娑,景致协调,村民和谐。
这就是清涧街道侯家庄——一个享誉全市的文明村。
侯家庄村毗邻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,辖区有阳光焦化集团、晋铝耐材等大中型民营企业。全村360户1200口人,属于整体转户村。近年来,支村委一班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,坚持“党建统领,五转一新”工作思路,围绕村民生产生活,创新管理,健康发展,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轨迹。
选优班子同频共振
侯家庄村现任支村委班子主要成员合作共事已二十余年了,从迁村开始,他们就在一起,彼此知根知底,互相帮衬,一路风雨,一路欢歌。
侯家庄原本是个农业村,1986年迎来新转机。当时,山西铝厂工程上马,村里大部分土地被征用,村民由农民整体转为市民,全村青壮劳力摇身一变成了国企工人,端上了铁饭碗。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孩子们。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,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?今后生活怎么办?由此也引发了村民间的矛盾。连续几年,村里因此上访不断,家族间对抗的事时有发生。
2000年元月,侯家庄村进行第五届村两委换届选举,原村委会主任杜有生当选党支部支书,原村委会副主任杜用康当选村委会主任。此后这一对黄金搭挡同频共振,一干就是二十年。多年来,他们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配齐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民兵、矛盾协调等村级自治组织,共同处理好村里的大小事务。坚持民主集中制,对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讨论,做到个人服从组织,少数服从多数。班子团结有合力,成员之间坚持相互补台不拆台,遇事沟通勤商量。坚持分工不分家,做到职责明确,运转正常。
有了强硬的班子领头,还得有一套科学可行的制度进行约束。村里先后制定完善了村两委工作职责、自治组织工作职责以及党建工作、社会事务、能力提升等8个方面的50余项制度,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,有效地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。同时,对村级活动场所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,对党员活动室的版面进行更新,真正使活动场所成为党员之家、群众之家。
建设新村改善环境
侯家庄村地处禹门口黄河滩东的二级台地上,一年中风沙不断,土地脊薄。山西铝厂上马后,围绕国营大厂,周边先后兴建了各种中小企业,造成村庄空气和环境严重污染,村庄四周昼夜浓烟笼罩。加之侯西铁路和阳光铁路环村绕行,村民每天出门横跨铁路十分危险。这些都成为困扰村民的大事。如何解决?杜有生、杜用康与班子成员多次商量,最后决定高标准建设新农村,举村进行搬迁。
为了村民统一思想,2000年12月,支村两委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40余人,赴河南南街、刘庄等地参观学习,了解新农村发展模式,大家边看边讨论,最后一致同意在村东108国道复线旁建设一个新农村。方案确定了,他们立即组织人员,对原村委会旅馆、停车场和相连的四家小企业厂房进行了拆除,为新农村建设腾出场地。同时请来河津市城建局和西安建筑设计院的专家,对新农村进行科学规划。新农村设计建筑面积7.3万平方米,总投资4000万元,建设住宅楼14栋及配套设施。工程共分三期进行,一期于2001年10月1日启动,建设1-4号住宅楼、54间上下两层门面房及配套煤气、暖气安装工程,并在保证村集体开支的情况下,年终为村民每人分红300元。
设计效果图出来了,工程也开工奠基了,但建设资金还在空中悬着。原先想着村民可以提前认购,提供启动资金,但因种种原因落空了。杜有生知道,不是村民们不支持,而是大家对新农村的认识还仅仅只是个概念版。祖祖辈辈住惯了土墙瓦房的乡亲们,没有人敢想象自己也能象城里人一样可以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里。开工没有回头箭,杜有生、杜用康和分管新农村建设的村委副主任原恰用商议后,决定每人想办法筹资一百万元,先行进行启动。同时,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组,由支村委成员杜有生、杜用康、原恰用、侯同生、张成立、杜建军及党员代表、群众代表共15人组成,全程对工程建设、财务开支进行监督和管理,让群众吃了颗定心丸。领导组及时发出倡议,号召村民集资建房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,四栋住宅楼、四层综合服务大楼及仿古门楼如期建成。新农村雏形初显。为了鼓励村民们认购搬迁,2006年,村里决定,由村集体对搬迁户每人补贴一万元。仅此一项,村集体负担达700余万元。同时对门面房进行公开招商。村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,陆续认购迁入,缓解了巨大的资金压力。此后新农村建设步入正轨,2005年至2007年投资建成5-9号住宅楼、北门楼及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,2007年至2009年投资建成10-14号住宅楼。期间,文化活动中心、老年公寓和地下停场也相继投入使用。整个新农村建设,村集体不仅未花钱,而且还赢利2000万元。
八年风雨,一座新村。侯家庄14栋住宅楼拔地而起,综合服务大楼、沿街门面,仿古门楼、文化广场、地下停车场、老年公寓等等相继完工,配套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及健身器材等,成为全市的一个标杆,村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。在新村建设中,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新思路,由工程队垫资建楼,交工半年后由村委会牵头付清工程款,在不动用村集体资产及保证村民住房补助的情况下,将多余高层住宅外销,回收资金用于公用设施建设。村民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强筋壮骨造福百姓
作为厂郊村,侯家庄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,区位优越,交通便利,产业集聚。支村委一班人抢抓机遇,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壮大集体经济收入,拓宽村民就业渠道,促进全村稳定发展。
该村集体拥有政府征地所付赔偿款2400万元,这是村民们的命根子,不能乱花,更不敢败家。支村委研究后,将其存入银行用于理财,每年增值140余万元,将400万元存入企业理财,年收入60万元,保证了村集体稳定收入。与晋铝耐材公司联办货运站台,通过土地和办公楼出租,年增收75万元。利用荒沟资源,进行填沟造地。侯家庄村西有条荒沟直通黄河,由于条件恶劣,水土流失严重,多年来撂荒,被村民们当成了垃圾场。由于阳光集团发展需要占地,支村委研究后,决定将荒沟出租给企业。仅此一项,年可为集体创收30万元。创优发展环境,吸引全市重点工程诚昆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该村,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。
一个千八口人的小村子,集体年收入三百余万元,这笔钱如何花?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。作为支村委掌门人,杜有生、杜用康毫不含糊。对于集体的每一笔开支,他们都严格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程序进行,多次进行专题研究,结合本村实际,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。2000年前,村民每人每年人口分红只有100元,此后逐年增加,从300元、500元到1500元、1800元,2010年至今,人口分红每人每年稳定在2000元。老年人另外再增加100元到400元不等。同时加大公共服务力度,积极改善人居环境。今年6月,村里配合清涧办,对周边的铝矾土和砂石堆场进行了取缔。结合“七道七治”,建立物业管理和环境管理长效机制。村里成立了两支环卫队,一支由24人组成,负责打扫村内的环境卫生,楼宇、地段,实行专人负责,每天一小扫,每周一大扫,垃圾坚持日产日清,周周检查评比,结果进行公示。一支环卫队由19人组成,专门清扫环村公路卫生,确保周边环境整洁。侯家庄村真正实现了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目标,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和四城联创先进单位等,被省老龄委命名为山西省十大敬老文明村。
党建统领红利共享
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,基层党建是群众工作的“晴雨表”。近年来,侯家庄村坚持党建统领,和谐发展。党支部围绕中心,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将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,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。
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研究制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,整治大操大办,盲目攀比陋习,开展移风易俗,文明婚庆活动。今年5月,村民宋某儿子结婚,原计划按老风俗办酒席百余桌,理事会会长杜用康及时上门做工作,最后宋某同意按新规执行,并签订喜事新办承诺书,经测算,这场婚礼共为事主节省资金万余元。村民冯某安葬母亲,经会长出面做工作,按村里规定办白事席80桌,不上大件,节省近万元。
老年人是村里的宝,除了住老年公寓外,村里每月还发放生活费200—400元,村民们的医保、电视收视费、暖气费等全部由村集体代缴。今年村里还投资40余万元,更换了一台变压器,更换部分煤气管道,检修了部分暖气管道,修建北大门防洪堤坝,对1号楼及文化活动中心屋顶进行防水处理,对两个门楼和广场上的四个凉亭进行彩绘修复。村里年初制订的十项工作目标,如今已完成了九项。同时多渠道采取措施,支持群众就业创业,为群众收入上了双保险,受到了群众的好评。侯家庄村党支部先后被河津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、五好党支部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。
如今的侯家庄,村民们早已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,农村城市化,生活小康化,产业多元化,休闲大众化。对于未来,人人心里更是充满了希望。
end
吴晓征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文章转载自公众号
冷眼观河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