玲珑街道崂山村:村庄的沉睡资产,如何变现?
| 招商动态 |2018-05-10
“
这是一个600多人的小山村,有240多位60岁以上老人;
这个小山村有240多幢民房,其中70多间住着老人或者无人居住;
这70多间房屋多半是泥瓦房,白墙黑瓦,连片之后颇有历史感。
70多岁的阿林哥就住在其中一幢房子里。他说,儿子女儿都在城里买了房,孙子外孙也不会回来继承,等我不在了,这房子也要塌了。
这里是玲珑街道崂山村,这些房子是一笔沉睡的资产。如何唤醒它们?村支部书记朱家兴说,正在考虑这个事,但不知该如何操作。
先来看看崂山村的现状。这里多年来面貌如旧,村里老人回忆,解放后首任村长上任,村路、水库、礼堂等一一兴建起来,几十年过去了,现在还是老样子。
去年5月,崂山村新的两委会班子成立,4公里村道的改扩建,多处集体资产的回收,21个毛竹片加工点的拆除,忙得他们脚朝天。
前段时间玲珑街道党建会议上,该村被点名表扬,因为区里各项中心工作,这里照旧做得出色。
如今村子越来越像样,村里的规划也逐步清晰,要打造“健身+休闲”的村落,吸引年轻人回来就业。“很多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赤脚医生,现在天目山脚下开诊所,最近回来看过,有意向回来开中药堂。” 朱家兴说,环境在改善,有人跟村里说想开民宿。
崂山村是玲珑街道最偏远的村,西北与太湖源和天目山镇毗邻,离玲珑、太湖源、天目山三地,都不过10多公里。环境也好,3.9平方公里的小村有一半是山林,其中一片古树林就在村道边,十分醒目。村里94岁的冯美珍老人说,她小的时候,这片古树林就和现在一样高。
小村还很有历史,保留着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潘家大院,木刻有红楼梦整本人物群像。据说潘家大院本有两个,兄弟分家时所建,另一户刻的是水浒传,可惜多年前被拆。
朱家兴说
现在村里尽量保护好有价值的东西,希望有一天可以盘活,让大家增加收入。崂山村知名度不高,还没有吸引到工商资本的注意。
小编从玲珑街道了解到,
崂山村是经济薄弱村,
在今年削薄之列。
村子今后怎么发展?
70多幢老房子怎样利用?
小编找到农办、商务局相关负责人
和民宿老板,共同探讨这个问题。
区农办主任陈嫩华
在城市化进程中,部分村特别是山区村出现“有房无人”现象是正常的,崂山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对这样的村庄,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正确引导:
对基础设施不佳、通行不够顺畅的偏辟的自然村,可以采取下山移民的方法,引导农户向山下集聚,通过鼓励集聚安置、对原有居住区进行复垦,把原有村庄恢复为自然风貌;
对现有基础设施良好、通行条件良好的村庄,要发挥村级集体组织的作用,把土地连片流转起来,把空置的民房利用起来,通过公开产权交易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和开发利用。
无论哪种方式,明晰产权是基础,发挥村级集体组织的作用是关键,公开市场交易是手段,平衡各方利益是重点,实现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根本。
区商务局副局长王治军
崂山村交通相对便利,离高速出口不到一小时。村庄房屋布局相对整齐,房屋保存比较完好,整体风貌也比较统一。如果周边有些小景点可串连,就更好了。
把闲置泥砖房开发成民宿,现在有不少成功的案例,比如桂林阳朔的云庐精品酒店,原来是一组废弃的农家房子,被上海的设计团队进行了改造转换,看起来像农家宅院,但又精致得多。有水穿村而过,空心化的村落,大量的生活场景如古树林、菜园、池塘……这些逐渐荒芜的地方,可以是有心人的“宝”。
建议村里统一将旧民居资源流转,以村集体为主体先进行项目化包装,然后招商引资,进行整体开发。
“僻地寒楼”民宿掌柜张雁
我特意去了趟崂山村了解情况,发现这里竹子资源丰富,可以在竹子上做点文章。比如搭建竹建筑,竹制品如竹蜻蜓、笔筒制作体验课,开设竹林互动体验等户外活动。用这些引入人流,有了人气,产业链就可以慢慢发展起来。
我2014年从上海回到村里(河桥镇河桥村),在别人眼里,老家既没有旅游也没有任何产业,连条象样的路也没有。村里50岁以下的人都出门打工了,闲置房屋200块钱一个月也没有人租, 每年还得化几千块钱翻修。这样一个楼寒地僻的地方,光靠幢80年代的老屋子,能吸引多少客人?因此在改造过程中,就有了霍比特人小屋和可以做鸟人的树屋,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和超过15个国家的游客。
近三年,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开始出租办民宿。现在,我们所在的九江坞自然村所有闲置房屋都已租出,边上曹家村的闲置房屋也有人问津,沉寂了二十几年的小村庄又热闹了起来,这个空心村将要变成一个民宿村。
当时的九江坞很像现在的崂山村,希望我们的发展过程,能让崂山村树立起信心。
文字/孙梦蕾 图片/金凯华等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