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许村史】四所楼章常庄行政村村史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15
【历史概况】
章常庄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12.5公里,四所楼镇政府南2公里处。镇南环路穿村而过。西邻涡河故道,与大青岗村隔河相望,南眺捣罐庄村,东靠田庄村,北与真会村毗邻。
全村现辖章常庄、朱烈庄、前毛庄、后毛庄4个自然村,11个村民组,总户数500多户,2200口人,2200多亩耕地。该村区位优越,环境优美,交通便利,民风淳朴,是招商引资的好地方。
据传在明朝初期,这几个自然村已有章、张、常、毛等姓人氏迁入居住。章常庄就是因章、常两姓先入居住而得名,常姓早已绝迹。后又分别迁入刘、李、吴、孙、孟、杜等姓氏。现有章、刘、吴、孙、李、娄、任、王、张、杜、毛、孟等姓氏,以毛、章、孟、张四姓人口居多。
早在明朝中后期,其他刘、吴、孙、李等九姓因历史战乱,或投亲靠友,或逃荒要饭被该村接纳居住。但到了辛亥革命失败后,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时期,匪盗群起,绑票抢财,横行乡里,闹得鸡犬不宁,民不聊生。1938年日寇占据中原,侵占通许后,由于该村距日本鬼子盘踞点欧阳岗寨较近,鬼子时常袭击该村,烧杀掳掠,无恶不作,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加之旱灾、蝗灾、黄水泛滥,还有军阀残余汤恩伯等杂牌军的祸害,到了民国32年(公元1943年)左右,章常庄人真正饱受了“水、旱、蝗、汤”四害之苦。当时可谓是饿殍遍地,哀鸿遍野。挖草根、剥树皮充饥,卖儿女、典妻子以换食。大多人家离乡背井,寻求活命。1945年日本投降,部分村民才重返家园,有的已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,寄居他乡,解放初期,几个自然村的人口总和不足500人。
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,本村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,有的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抗战早期,不少人自觉参加了毛春林领导的通许县大队,他们出生入死,浴血奋战,有的成了县大队的主要成员。如刘国彬,早年入党,一次在和敌人的周旋中,险些牺牲。当敌寇了解到刘国彬系二十八团的主要成员后,在1940年一天的晚上组织一批日伪军对刘国彬进行抓捕。刘国彬觉察到情况后,只得在章常庄村各户的宅院内,进行迂回躲避。后来躲避到了章书营家的老宅院内,他知道其院内有一口废弃的水井,于是急中生智,不顾危险,就两脚蹬着井壁隐藏到了井内。日伪军把院内收了个遍,没有发现他的踪影,才侥幸得以脱身。在攻打润店和日军的战斗中,小战士王方英勇杀敌,壮烈牺牲,成为该村的烈士。1947年12月,毛仲堂被捕,和其一起被捕的还有当时的区队长在内的多人,经过地下党组织的营救,于1948年3月出狱,解放后当了乡干部。
解放战争时期,本村也有不少人参加了重大战役或支前。如前毛庄村的毛广云在淮海战役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,成为一级残废军人。吴永俊踊跃支前,在淮海战役中抬担架、救伤员,多次负伤,立下军功。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,有很多热血爱国青年,发扬优良革命传统,志愿报名参军参战,在一次次战斗中奋勇作战,英勇杀敌,屡屡立下战功。他们是李相德、孟宪龙、孟宪章、张法军、毛广田等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1939年1月,通许县早期共产党员张相石、毛春林在杞县南荆岗村得到吴芝圃的指示后,在章常庄村成立通许县第一个党支部,张相石任党支部书记,毛春林任组织委员,席廷彦任宣传委员,之后党员队伍迅速扩大,并经常在闫台、章常庄、宋庄、姬屯、黑王一带活动,以后逐渐扩大战斗范围,在周边各县活动,有力地打击了日、伪、顽、匪、会的侵扰,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生活安全。
忆往昔岁月峥嵘,看今朝发展蓬勃,沐改革春风,浴政策甘霖,章常庄村人换思想地换装,同心同德奔小康。
1949年,章常庄村土改结束后,广大群众翻身作主人,耕者有其田,解放了生产力,提高了生产积极性,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。但受当时生产资料短缺等条件的制约,小农经济意识较强,所以粮食生产仍处于低水平,经济收入很少。1953—1957年几年间,国家完成了对农业、手工业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这里也和全国农村一样,先后经历了互助组、初级社和高级社阶段,生产关系得到改善,较快地提高了生产力。1958—1963年这一时期,由于受“左”倾冒进、“浮夸风”、“共产风”的影响,加之1961—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,生产力受到极大限制,生产遭到极大破坏,群众生活动荡不安,生活水平急剧下降。当时流行的“萝卜糊、红薯馍、饿着不吃能咋着”,“一顿饭、一两半面、映影糊涂稀瞪眼”,足以说明了当时生活的困境。那时有民谣说:“千家吃着大伙饭,一天四两八钱面,棉籽馍,黑菜团,饿得发慌头晕旋,见到萝卜疙瘩坏薯片,干部也会下车捡。”
1963—1965年间,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为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,在农村实行了“三自一包”、“四大自由”的宽松政策。农民生活才稍得温饱,经济有所好转。随之而来的“四清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,禁锢了群众的思想,阻碍了经济发展。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得人心惶惶,人人自危。人们只有守着一亩多黄土地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干活吃的“大锅饭”,干好干坏一个样。粮食种植单一,产量低得可怜。想搞工副业发展,割你尾巴没商量,批你复辟资本主义,发展单干。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:“一等分圆圈转,二等分地头站,三等分流大汗,混一晌,二分半,顶多能挣两毛钱,反正吃的大锅饭。”当时流行的顺口溜:“红薯汤、红薯馍、离了红薯不能活,这饭吃饱就不错,啥时吃上好面馍。”给那个时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“四清”时期在章常庄流传的一个歇后语:老朱吃蝌蚪(面鱼)——麻烦,也能印证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,粮食种植的单一。四清工作队住朱烈庄村干部老朱被派到一户条件好的农户家吃饭,为了给他改善一下生活,户主特意为他漏一盆红薯面蝌蚪(面鱼)盛了一碗,他一见还以为是用手一个一个捏成的,随发感言:“您这样做该多麻烦呀。”
改革开放后,由于村民经济收入的逐年增长,由开始人们追求的“三转一响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和收录机),到现在的家庭电气化,手机腰上挎;由起初吃上好面馍,到现在的想要吃啥就拿着,三天两头改善生活;有原来穿上的确良衣裳,到现在穿着美丽、上档次的四季时装;由刚开放时扒了破房盖新房,到现在的扒了瓦房盖楼房,楼房越盖越漂亮;由出行换骑自行车,现在出门就坐汽车,家有车辆好几样。这真是改革开放成就大,百姓马上奔小康。乘着强劲的改革东风,在刘景彬、毛继安为首的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,村里从1991年开始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事业,大多村民学会了嫁接桑苗,植桑卖苗、养蚕,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,有些农户年收入在万元以上。章常庄村四组在植桑养蚕事业中是领头雁。种植大户刘井廷,仅1992年一年就嫁接了50万棵桑苗,收入近2万元。探索多种种植模式,发展经济作物种植。村民由原来的大规模种植棉花,逐步转为种植大蒜,这些增加了村民收入。工副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原先有后毛庄的一些青年南下打工挣钱,发展到现在,整个行政村绝大部分年轻人也走向了打工之路。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、中城市,有的已成为小老板或业务骨干。改革开放前,后毛庄村被附近的村民戏称穷毛庄。有民谣曰:穷毛庄,是非多,走出的人不瘸腿就蹩脚,老光棍好几个。谁家闺女愿意嫁毛庄呢?然而,乘着改革的东风,像毛书全、孟志等穷得叮当响的年轻人,他们解放思想,闯江南,走沿海,靠打工挣钱,凭手艺赚钱,好几个已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、企业家。
还有前毛庄的毛同明,早年入住郑州,首先开办了玻璃批发商店,生意越做越大,后来发展了好几家连锁店,成了郑州市较有名气的玻璃批发兼安装的大商家及企业家,章常庄村的吴运廷,在深圳、福建打工,掌握了娴熟的磨石板技术。近几年靠着精湛的技艺,承包了几家板材加工厂,成了企业家,四年间盖起了两座时尚的大楼房,是本村有名的富裕户。章常庄人有钱后,有的开办工厂,发展养殖事业,有的成了建筑工程队的包工头。
2002—2005年间,村里建起了蒜干厂三家,安瓿厂、造纸厂、塑料厂各一家,养猪场十余个,建筑工程队五、六个,真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张喜国等人开办的安瓿厂,利国利民,招收了本地很多青年进厂打工,为他们打工挣钱找到了出路,同时又解决了乡办兽药厂的安瓿应用问题。养猪事业发展规模最大的要数李庆国的养猪厂了,他自繁自养,集防疫、防治、加工饲料于一体,每年育有十来头母猪,出栏生猪一二百头,年平均收入都在数万元。近几年,党的‘三农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,党的惠农政策在各方面明显地体现出来,尤其是不但减免了农业税,种地不交粮,还要有补贴,种粮直补现金逐年增长,这更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,农民腰包也迅速鼓了起来。
近五年来,章常庄村发展变化巨大:文教卫生大发展;村民用上了自来水;修筑村街道路;生活水平显着提高;
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各行各业唯才是举,举贤荐能,村办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提升,学校工作节节攀升。在新一届党支部领导班子的重视下,章常庄小学这个有较长历史的村级学校又焕发了生机,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。在原来的基础上,很快办起了初中班。接着在新任支书刘景彬、村主任毛继安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下,彻底翻新了校舍,筑起了围墙,完成了上级要求的“六配套”标准。教师学历合格率100%,儿童入学率100%,生源广泛,级级双班。学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与嘉奖,办公室挂满了锦旗牌匾。从章常庄学校走出的学生,已有几十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,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已上百名。1992年,在以刘景彬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支持下翻新了学校,添置了教学工具。1995年又一次翻新,还新打了机井,筑起了花坛、花池,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“花园式学校”。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,激发和鼓舞了教师的干劲。几年间,在以刘俊平、崔明岭两任校长的率领下,章常庄小学获得了许多荣誉。1993年,荣获“通许县教学质量先进学校”称号;1995年又获得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前三十强,1996年、1998年各获得红旗学校,县级优秀学校,校容校貌检查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。现在发展势头更为强劲。
【组织机构沿革】
1948年2月—1949年10月,成立了村农民协会。土改结束后成立了章常庄小乡。孙孝阁任乡支部书记,陈振铎任乡长,谷孝贤任乡财粮。1951—1963年,更名为章常庄大队委员会。1963—1975年,与大青岗村合并,隶属大青岗大队党支部。1975年3月从大青岗分离出来,建立章常庄大队党支部;1983年12月更名为章常庄村民委员会,辖11个村民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