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走出去一位一品大员,他建设了这座称为“小昆明”的小镇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01
兰坪
营盘
三江之锁
又一次站在澜沧江边,那是在澜沧江流经云南的第三个县兰坪的江边。江水穿行于怒山山脉和云岭山脉之间,劈开黄登岩峡谷,到达与拉井小河交汇的地方,形成一个U字形的拐弯。在拐弯的顶端,云岭富和山的怀抱中,有一块小小的台地,远远望去,几座高楼伫立在一片青瓦平房的上方。沿山坡而下,一层层的梯田为赭红色的峡谷添上大块的绿,似乎极不协调,好在远处山峦上星星点点的田地起了呼应。江对面是高耸的碧罗雪山,峰顶被大片的云所遮挡,有一条道路曲折地在山脊上蜿蜒,直入云端。这片在澜沧江峡谷中令人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叫营盘,隶属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一个小镇。
营盘古镇/杨红文 摄
↑
兰坪是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“三江并流”的重要门户,被誉为“三江之门”。那么澜沧江边的小镇营盘,就是这道大门上的锁。营盘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其自古以来就是“三江并流”区域,尤其是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枢纽。向东,经兰坪、剑川达内地;向西,历来就是进入怒江峡谷的官道;向北,经维西、德钦连通西藏,是唯一不受冬季封山影响的道路;向西,直通保山、六库等地。所以,不论茶马古道、盐马古道,还是银马古道,都从这里经过,使营盘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。
杨红文 摄
杨红文 摄
↑
摘录一段1932年一位旅行者的记录,他说:“营盘街,是杨武愍公——玉科的故里。为大理、丽江、鹤庆、剑川、维西、兰坪、喇井、泸水、知子罗、上帕等地的贸易中心,是沧江边一大市场。……街场周围,瓦房最多,有十字街一条,铺面很多,……所有一切洋广杂货,应有尽有(缪悔一《沧怒两江见闻录》)。从这份记载到镇里老人的回忆,营盘镇过去被称为“小昆明”,是滇西北一带的物资集散中心,从大理的茶叶,邓川的乳饼,丽江的皮革,西藏、怒江的药材,兰坪、云龙的盐,到各种山货、牲畜、农产品,以及印度、缅甸的宝石、洋货,甚至大烟等等,都在这里交易。82岁的余琨老人说:“杨大人规定这里每月初十、十一和二十四、二十五赶两街,一街两天。每天都有上万人入街,卖药材的最多,有黄连,贝母、秦归……。大理人主要是来收药材,运生活用品来卖;保山人主要是来驮盐,运洋布来卖……还有大商号,像鹤庆的赵焕然、喜州的杨顺祥,还有剑川金华人李××开的都是大商号,常年住在这里。”
↑
我们没有等到赶街的日子,虽然随着交通的改变,这里已不复当年“小昆明”的盛况,但仍然是澜沧江峡谷中乃至“三江并流”区的一个大集镇。现在六(库)兰(坪)公路和营(盘)维(西)公路在这里交汇,但营盘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马帮驮出来的,在1976年公路通车以前,各种商品都是沿着一条条古道人背马驮而来。最著名的古道是东西向的“杨大人的路”,这条路东往内地,西去怒江,是清末名臣杨玉科所筑,历来就是进入怒江的必经之道。因为有了这条路,清末夏瑚由此进入怒江巡边,保住了大好河山;民国元年(1912年)李根源在营盘设立怒俅殖边总局,管理怒江、独龙江的行政和军务;这条路的终点——知子罗,成为怒江的首府,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迁往六库。这条路又是如此的艰险,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,跨越波涛汹涌的澜沧江。缪悔一先生当时循此道去怒江,他写道:“从此而上,山坡坎尤陡,沿山腰迤逦盘绕而上,下临绝壁,路宽不过二尺,危险异常。”后来到垭口,他们又遭遇大风,吹人欲折,冰寒刺骨。“据云:是日风势已经很小,如遇飘雪,狂风一起,甚至将人吹入左侧水塘;山顶飘雪极易,故旅行者,提到大雪山三字,无不胆落呵!”
↑
营盘的存在是其所在的地理因素决定的,营盘的地位和繁荣却是一个人决定的,那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清末名臣、爱国将领杨玉科。
营盘,顾名思义,是驻扎军队的地方,驻的就是杨玉科的军队。这里原来叫吉尾汛,杨玉科1835年出生在这里,后来他从投奔清军,通过镇压杜文秀起义,成为清廷的一品大员:云南提督、二等男爵、瑚松巴图鲁、钦赐黄马褂。1885年,在中法战争中不幸壮烈殉国,死后又追赠太子少保,谥武愍,在镇南关和大理设专祠祭祀,并在清史中专门立传。杨玉科称得上是位极人臣,在云南历朝所出的官员中也是数一数二的。不管他的历史功过如何,但他对家乡的贡献是极大的。
杨玉科是营盘人的骄傲,每个人都能讲杨玉科的故事。镇里还保留着杨玉科的家祠,建了纪念馆,塑了像,几乎所有的古迹、民间传说都是同杨大人有关的。原因很简单,先有杨玉科,后有营盘镇。他发迹以后,回乡省亲,看到边疆的贫穷落后,不惜投入巨资,一是修建了街道及两旁的铺面,利用自己的声望邀请各地商人来这里经商,算得上“招商引资”第一人,打造出一条营盘镇;二是修建人马驿道,便于货物运输,“杨大人的路”支撑了兰坪县,支撑了怒江州的经济100年;三是鼓励植树造林,专门派人到景东购买松树籽种,发给老百姓栽种,使营盘镇周围全部是茂密的松林,可惜在大炼钢铁时期全部砍光了。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教育,杨玉科自己吃了许多文化低的亏,他说:“地太边鄙,汉少夷多,或囿于习俗,视读书为末务;或迫于境遇,欲肆业而无资。”回乡后他创办了沧江书院,来校读书的免收学费。他还鼓励当地白族、傈僳族群众学习汉语,学会一个单词奖一文钱,学会一句话奖五文钱。通过种种措施,营盘镇终于成为了一个八方辐辏的“小昆明”,成为了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商业中心。
↑
交通变迁,营盘镇慢慢沉寂了下去,除了当地的山民一如既往地依靠着它,外面的世界则越来越远。公元二十一世纪,宁静的澜沧江峡谷忽然热闹了起来,劈山开路的炮声此起彼伏,黄登岩电站建设,铜矿开发,还有那些驶进“三江并流”的旅游车,仿佛一把把钥匙,将要打开这把“三江之门”的锁。门后面是……
云南小村子
看神秘古老村落
赞赏
人赞赏
